2008年的
对这场突然而至的地震灾害,党中央、国务院迅速反应。在灾害发生的第一时间,胡锦涛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尽快抢救伤员,保证灾区人民生命安全。温家宝总理随即飞赴灾区一线,指挥抗震救灾。水利部迅速成立抗震救灾指挥部,陈雷部长指出:“把抗震救灾作为当前水利工作的头等大事”。
水科院成立了抗震救灾办公室和抗震救灾专家组,多次召开院长紧急会议,全面部署抗震救灾工作。
水利所在水科院的统一安排下,统筹调度,派遣刘文朝教高和丁昆仑副总工先后去往灾区一线,直接保障灾区供水工作;后方相关专业领域的同志积极为水利部、科技部提供了大量的技术资料;全所职工纷纷捐钱,所领导、党员同志更是在抗震救灾中起到了积极带头作用。
奔赴一线,地震灾情是命令
吃水问题不能等,灾情就是命令。当天晚上,刘文朝立即安排好手头的工作;为了尽量不给一线添麻烦,院里也给他准备好了去灾区的药品等生活常用品,
下午5点到达成都后,刘文朝教高被安排在抗震救灾指挥部供水保障组。为对灾区供水情况进行深入了解,让灾民喝上放心水,针对重灾区、轻灾区,以及不同的供水工程受损部位和情况,更好的提供实用技术,刘文朝等人踏着狭窄的山路,察看供水设施的破坏程度,灾民安置点的供水状况,并进行入户调查,还详细调查了水源地的水质情况。
他们白天去都江堰、绵阳、德阳等重灾区,由于帐篷有限,为了不占用灾民的床铺,晚上很晚都赶回来住在成都。公路和路边的建筑物已面目全非,过隧洞时,随时都有可能塌方,冒着余震不断、道路阻断等随时可能袭来的危险,他们很多次只能徒步奔波在崎岖小路上。
截至
l 深入灾区调查,完成了3份调研报告;分别为:
Ø
Ø
Ø
l 根据灾区供水存在问题及进展情况,提出了4份书面建议报告。
l 对绵竹、什邡两个重灾县供水试点工程提出技术方案,进行技术指导。
l 对前方需要的技术及时寻求后方支持,并就前方了解的情况及时传递给后方,做好联系和沟通工作。
l 对各种水处理设备、一体化水质净化设备、以及各种消毒剂的应用情况进行调查。
l 编制地震灾区过渡安置点典型供水工程设计参考图。
l 编制四川省地震灾区灾民临时安置点供水技术要点。
l 编制四川省地震灾区村镇安全供水保障规划。
l 编制阿坝州指挥部迁移点供水方案。
由于二位教高不肯对自己所处环境和工作条件多讲,在我的再三追问下,说的也只是他们比去堰塞湖的领导和专家们要安全很多,起码还有早、晚饭吃,有地方住,还能洗澡,承担的压力也相对小很多。无奈之下,我只能从他们提供的照片以及别的单位派去专家口述中描述一二:
刚去时,刘文朝就被告知要写灾区安全供水技术要点,大约在40分钟以后,有余震通知,全座大楼的人都跑到外边,刘文朝也不例外,但他为了赶工作,抱着笔记本,在路灯底下工作了起来,写着写着,觉得不方便,不顾别人的劝说,又拿起笔记本,在大楼里忘我的赶着稿子,直到凌晨5点。后来据说他是那天晚上在这座大楼里唯一的人。
四川山区多,为了充分利用地形,寻找好水源一般都在山腰或山顶上,这些地方山高路滑,许多地方车辆根本无法进入,只能逢山找路,遇河淌水;他们咬紧攻关,头顶烈日,翻过一道道坎,爬过一道道沟;渴了就停下来喝口水、擦把汗,汗水湿透衣裳,双脚磨出水泡,但没有人停下来,一心只想着早点让灾区群众喝上放心水,中饭顾不上吃是常事……
科技支撑,彰显第一生产力
在派遣专家去一线的同时,我所在提供实用技术、编写资料等方面,为科技部、水利部做了大量的科技支撑工作。
由北京国际公益互助协会和中国扶贫开发协会甘泉工程项目办公室联合组织的大型公益活动“让灾区人民尽快喝上‘放心水’——汶川地震紧急救援行动”,由我院作为唯一的技术支撑单位,在全国哀悼日进行3分钟默哀后,正式驶向灾区。我所杨继富副所长、刘学功教高、崔招女教高和胡孟同志参与了此项活动。
期间,为研究地震次生水灾害与水问题的应对措施,为抗震救灾与灾后重建提供实用技术,水利部国科司组织水科院等单位编制了《地震次生水灾害与水问题应对措施》和《抗震救灾与灾后重建水利实用技术手册》,我所高占义所长、杨继富副所长、
在上述工作基础上,根据院里统一部署,我所根据本专业研究领域和研究成果,组织村镇供水和大型灌区等方面的专家和技术骨干,梳理出为水利抗震救灾提供的支撑技术和研究成果,上报给了院抗震救灾办公室,为灾区重建家园提供技术支撑。
全所职工,位卑未敢忘忧国
汶川发生地震以后,每个中国人的心里都被烙上了5·12的痕印,每一个善良的国人也都在思考,我们究竟能为抗震救灾做点什么?有人总结得很实在:捐钱、捐物、献血、祈祷、努力干好自己的本份工作……
水科院在水利部在京直属单位中第一个提出捐款倡议,院党委迅速组织全院职工为灾区捐款捐物,积极参与抗震救灾,为灾区人民奉献爱心。我所积极响应水科院号召。雷波老家的那个村受灾严重,他马上到银行取了1000元,交到了所办。全所45名职工全部捐款,额达17720元。
在中组部下发了自愿交纳“特殊党费”的通知后,水利所党支部领导和所领导带头捐款,所有党员同志均不甘落后,在外出差的党员均打电话委托同事代捐。短短的1天时间,我所26名党员就自愿捐了33300元。
刘文朝教高和
有人说的好:一个人的力量很微薄,但如果十三亿国人均献出一点爱心,那点点爱心就如同涓涓细流,汇集在一起就是一片爱的海洋。那么,所有的灾难我们都能面对,所有的困难我们也都能克服。
面对大灾,我们反思中前进
这次地震,发生之突然、破坏力度之大,无疑引发了人类对生命、对生死、和对名利的思考和反思,对人类与大自然如何相处而反思,对发生这种巨灾人类应对措施的反思。
最近,一条短信迅速在手机中传播,“汶川地震,生死转换于顷刻,穷人与富人同行,少年与老人携手,恩人与仇人同去,平民与官员共趋,抹平了恩怨情仇,埋葬了利禄功名,当生命邂逅死亡,顿感生命脆弱,亲情弥珍,更使世人明白:得到别得意忘形,失去别怨天尤人;顺时要善待别人,逆时要善待自己,累了就自己歇歇,想念了就打个电话、发条短信。平安是福,好人一生平安。”
我发现从一线回来的救灾专家,他们皮肤均被太阳晒黑了不少,但他们的精神很矍铄;问起在一线的感受,他们的感受却都惊人的一致:
“前线很安全,比未去之前想象的好”;
“心情很舒畅,能帮助别人真是一种快乐”;
“心灵得到了净化,我们在抗震救灾,但灾民也在感动着我们”
……
在这里,我不想过多的去赞扬或者去评论,但我相信只要是善良的人,是名有良知的中国人,对汶川地震均会有自己的行动和表达。
这些天来,电视、广播、网络等各种渠道的反馈信息确实让我很心痛:为了那些失去生命的孩子、为了那些失去亲人的幸存者……
我也为那些为抗震救灾而奉献各种力量的人感动:无论是日理万机的共和国主席和人民总理,还是将个人安危置之度外的普通救援战士;无论是在一线,还是在后方;无论是黄皮肤的同胞,还是国外救援队伍;无论是抗震救灾的英雄,还是后来感动全中国的中学老师谭千秋、小郎铮、女民警蒋晓娟、女警察蒋敏……
行文至此,我又一次淆然泪下……
为表达全国各族人民对四川汶川大地震遇难同胞的深切哀悼,国务院决定,
警报声声笛长鸣
只为天灾涂生灵
举国三日齐哀悼
沉痛默送难者行
巴山蜀地遇危情
大难空前聚人心
亿万同胞同患难
大爱无疆慰灾民